【明報記者鄭綺霞報道】
學業成績不再是唯一能助莘莘學子考入卑詩大學(UBC)的條件,因為該校在2012-2013年度所有學院的收生程序中,首次全面增加「個人自述」(personal profile)的要求,在申請表中加入四至六條與個人經歷有關的自述題,而申請人所提供的答案更會由專人評核,與成績分開審查。這代表有意入讀的學生,除了要成績出眾外,更要在自述中凸顯個人成長經歷,才有望爭得一張入讀卑大的入場券,而不再只停留在昔日鬥高分的階段。有華裔家長認為這是大勢所趨,因此早幾年已為子女做好準備。
卑詩大學入學註冊部助理副主席里奇(James Ridge)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:「在報名表中加入個人自述部分,是希望可以加深對申請者的了解,尤其是他們在學業以外的領域中的一些體驗。」因此除考慮申請人的學業成績外,卑大希望重視學生的個人成長體驗與經歷。
商學院早在2004年便加入相關要求,而這次是卑大首次全面推行,要求報考任何學系的申請人回答個人自述題。
成績與自述 分開獨立評核
卑大更透露,他們會將申請表上的個人自述部分與學生的成績分開處理,並由不同的評審員分開評核。
里奇說,新加入的做法絕對公平,因為每份個人自述都會與學生的成績分開作評核,而每份自述將會由最少兩名訓練有素而且富經驗的評審員評分。評審員只會獨立檢視申請人的自述,而不會知道申請人的成績。
另外,對於有人擔心申請人或有機會作虛假自述,里奇表示,若情況需要或校方有懷疑,將會聯絡申請者及諮詢人要求提供相關證明。不過,卑大強調,這些學習體會並不一定由獎項和證書反映,校方希望從申請人的經驗中了解學生的個人能力與得。
申請人須回答四至六條與個人經歷有關的題目。里奇指,這些題目並沒有標準答案,只希望學生從中分享個人體會。
深入經驗分享 而非片面資料
他舉例說,申請人不需要羅列一連串曾經參與過的活動,更重要的反而是挑選體會最深刻的經歷加以闡釋和分享。「我們想看到的是一些深入和真正的經驗分享,而不是流於片面的資料。因為我們想知道學生學到甚麼﹑事件令他們有什麼反思,或者在當中表現出的個人能力,例如批判思考﹑解決問題的能力等。」
他坦言曾經有家長問他做義工會不會加分,他說並不希望學生為了「裝飾」個人自述而去參與活動,因為重點並不在於活動本身,又或者參與活動的多寡,而是學生從中有否得益,有沒有鍛鍊到什麼﹑學到什麼。
不受家庭背景影響
里奇重申,由於申請人所分享的都是個人的體會,並不會因為學生的家庭背景而不公平。
他舉例說,一些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分享,是學生如何克服障礙和逆境,又或者怎樣在兼顧家庭負擔的同時卻能讀好書,而這些都是不可多得﹑值得分享的經歷。
里奇亦建議申請人應及早預備申請資料,且在提交前找同學或老師看看有沒有錯字,並笑言一份錯漏百出的申請書,絕對會影響印象。
2012至2013學年的申請,已於1月31日截止。
自述為大趨勢 華裔家長早有準備
對於個人經歷自述成為其中一項致勝關鍵,有華裔家長表示會提醒子女留意。也有家長有「先見之明」,了解到這是大趨勢,因此早為子女準備。
寫自述 家長能幫的忙不多
本那比一名家長朱太表示,她的兒子剛提交申請表,他們都是填到最後才發現有個人自述題。
她認為透過自述題目,可讓校方了解學生的其他能力﹑知道一些成績以外的背景。
不過,她表示,由於題目是有關孩子的個人經歷,因此家長能幫忙的其實不多,只能從旁提點,而孩子亦需要花時間反思過去值得分享的經驗。
朱太以過來人的身分建議有意申請的學生盡早預備。
不主張「讀死書」
另外,列治文楊太的兒子明年將要報考大學,從來不主張兒子「讀死書」,明白入讀大學需要提供個人自述是大趨勢,準備充足,因此並不擔心。
她說:「平日也有鼓勵兒子多參與課外活動,但主要是為兒子的個人成長及身心健康著想,希望他的生活能取得平衡。」
楊太表示會留意相關消息,並繼續鼓勵兒子兼顧學業與課外活動。
申請卑大備戰攻略
在網上討論區,亦有申請人把部分個人自述的題目公開,並模擬作答,希望能聽取網友意見。
網上切磋個人自述題
當中的題目包括:(一)揀選一項你曾參與的活動,並解釋你當時的目標﹑達標方法及成果,以及你在過程中的得;(二)請說出你曾經面對過的一項挑戰,而你在整個過程中學到什麼?(三)請說出一次在學校或者校外的難忘經歷,那經歷如何改變你的看法,那件事件對你有什麼影響?每條題目申請人需要用不多於200字作答。校方早已強調,題目沒有標準答案,有意申請卑大的學生,看來要爭取時間,趕快預備屬於自己的答案了。
申請準備小貼士
■讀好書
■多跳出班房走進社會
■勇於嘗試累積生活經驗
■常記錄﹑勤反思
回答個人經歷自述時謹記:
■及早預備﹑整理資料
■總結過去經驗與得益
■質較量重要
■精選深刻部分作深入分享
■填好勿忘校對免錯漏